上月曾轉貼李怡先生討論鈍感力的文章。鈍感力並不是什麼新鮮的道理,早在二千年前的曹操也深明此道。以下是記載在《三國志,武帝紀》:
紹及譚棄軍走,渡河。追之不及,盡收其輜重圖書珍寶,虜其眾。公收紹書中,得許下及軍中人書,皆焚之。解釋:曹操大敗袁紹於官渡以後,袁紹及其長子袁譚敗走渡河,袁紹的大量輜重、圖書、珍寶都落到曹操手中,其中就包括己方一些人暗地裡寫給袁紹的書信。曹操二話不說,下令一把火把這些書信燒得一乾二淨。
曹操這麼寬宏大量不作追究,是因為他很清楚,這事一旦動了真格,要處理的就不止一個兩個。在勝敗未決又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誰不想給自己多一條後路呢?這時,腳踏兩隻船的人一定為數不少。當然,不會每個人都是雙重間諜,多數人不過兩邊敷衍罷了。但敷衍和通敵原本是不大分得清的。而且按照封建倫理,不忠即是叛逆。只要和袁紹有書信來往,那通敵的嫌疑可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曹操對此事保持眼開眼閉的態度,正是《鈍感力》中「小不忍則亂大謀」,因為他知如果一一追究,只怕有半數以上的人說不清。既然追究不了,不如賣個人情,統統不追究好了。而且,人情做到底,連證據都予以銷毀,大家放心。這樣,那些心中有鬼且有愧的人,就會感恩戴德;而那些原本忠心的人,則更會死心塌地。這豈不比揪出一大堆人來整治,最終削弱自己的力量合算得多?
伸延閱讀:
http://www.chistory.org/book/p01cao01.htm
品三國
4 則留言:
賭徒:
我想起權術及潛規則這兩個詞語.照規矩,暗通款曲要查辦,但古代打仗為何有帶不走的物資要就地燒毀?智慧在小事中~~~~~~:P
Daniel.
有冇睇品三國,作者指出三國演義中的不實成份,大讚曹操的英名才幹。
賭徒:
我想自己要開link看,你出得問題就一定有一些事我看不到,對嗎~~~~~~?:}
Daniel.
不是,我見佢說權術,就介紹品三國給你看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