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電影瑣事*」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電影瑣事*」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7年12月26日星期三

投名狀是為中共六四屠殺開脫(續)

以下是在維基中關於清軍圍蘇州太平軍的歷史真相:

1863年十月,李鴻章親視師(攻蘇州),以砲毀之,城賊爭權相猜,謀反正,刺殺譚紹光,開門納軍。

納王郜永寬等[四王]、[四大天將],他們素不服主帥譚紹光。便與戈登、程學啟(淮軍將領)暗中約定郜謀殺譚紹光取其首級並獻蘇州降清,戈、程且承諾保證郜及投降部眾性命,並給副將以上清軍官職,賞賜郜永寬二品武官職。

李秀成於譚遇害前兩天,至蘇州忠王府召集守城眾將,見眾將神色有異,心知有叛逆,李對譚說需防叛,譚不信,李當夜即翻出城牆走脫,譚於次日即遇害。

蘇州殺降事件:城降後李鴻章以[約降事,他不知情]為由,殺害所有郜永寬等[四王]、[四大天將]及一半太平軍數千人,戈登憤極,攜手槍至李帳理論,李聞訊早躲開,戈朝李座射擊數槍忿忿離去。
歷史真相是太平軍內訌,蘇州太平軍守領譚紹光被他的部下謀殺。李鴻章在蘇州殺降一事是沒有什麼拯救一百萬南京平民作為理由的,並無把殺降偉大化的。

龐青雲殺降明明是瘋狂的行為,但在戲中就表現出冷清理智。相反,趙二虎維護四千名太平天國降兵,言而有信及人道的行為,就在戲中被抹黑成為以橫蠻,燥狂及大叫的態度力辯反對殺降。陳大導再找形像正氣的李連杰飾演龐青雲,刻意地以理智和橫蠻作對比,把殺降的罪行合理化。

淮軍士兵冷血地向手無寸鐵的降兵發箭時,在陳大導的演釋下就變成一班士兵忍著淚,逼於無奈地以大局為重,每發一箭都是痛苦的行動,仿佛是傷在你身,痛在我心。刻意把歷史曲解的一場戲,得出來的效果是十分"成功",不少影迷認為龐青雲是以大局為重,是被逼殺人的。

鄧小平當年在六四時決定屠城,明明是瘋狂的行為,也可以說成冷清理智的決定。趙紫陽力辯反對清場,同樣可以被抹黑成為橫蠻無理。解放軍殺學生時是食了藥,紅了眼,確保不會陣前叛變,請不要作故事說他們是痛苦無奈,不忍下手的行動吧。


。。。。。。。。。。。。。。。。。。。。。。。。。。。。。。。。。。。。。

有兩位大學教授認為龐青雲是「以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這句是在此看見的。

當年毛澤東便是精通此道,不為私利,真心建造一個新中國(以菩薩心腸),短時間殺了七十多萬名阻礙新中國發展的左派人士(行霹靂手段)。

真希望這兩位大學教師再補充一下,在《投名狀》甚樣彰顯「以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的道理。

在筆者眼中,這不是霹靂手段,這是行魔鬼手段!

2007年12月25日星期二

投名狀是為中共六四屠殺開脫

由李連杰,劉德華及金城武主演的《投名狀》,劇中有一幕關於屠殺蘇州城中四千名降兵的劇情,筆者觀看得實在很不開心。

主角龐青雲(李連杰 飾)帶領四千名淮軍攻打蘇州城,蘇州城內也有四千多名太平軍駐守。圍城多月後,雙方都已糧盡。龐青雲四出借糧,最終和某清朝高官私定協議,這名高官可以借出十日糧給淮軍,但需要龐青雲同時攻陷太平軍另一據地南京。另一方面,龐青雲結拜兄弟趙二虎(劉德華 飾)不忍心看見自己部下捱餓,決定獨自入城勸降,結果成功而回,四千多名太平軍棄械投降。

龐青雲帶同糧食返回軍營時,戰局已經另一番境象,現在多了四千名餓瘋了的降兵,他們也需要糧食。龐青雲手上只有夠四千名士兵食十天的糧食,同時他需要遵守清朝高官的協議,十天內攻打南京城。他沒有足夠軍糧養活這班降兵,如何是好呢?

龐青雲便用南京有一百萬名平民需要他們拯救作為借口,不惜陷二虎於不義,屠殺四千太平軍降兵。這情節是否似曾相識?在18年前,秋夏之間,中共以穩定中國十二億人民為借口,六四時屠殺兩三千名學生。

龐青雲一開場表明他是敗軍之將,他憑什麼有必勝的把握在十天內打贏南京的太平軍?所謂拯救一百萬平民,是由太平軍統治下重歸清朝統治嗎?龐青雲有沒有考慮這一百萬名平民是否甘於受清朝統治?可能他們十分安於現狀呢。實際上是龐青雲為了一己之利,就白白犧牲四千名人命。

在劇中,由金城武飾演的三弟,重覆重覆地說龐青雲的決定是對的,陳可辛,你究竟想表達什麼道理,你覺得有東西可以凌駕人道主義之上嗎?人命可以任由第三者私念所犧牲嗎?你還有腰骨嗎?為了電影公司利益,向中共叩頭,把黑說成白,這麼無恥之劇情都拍得出。

2007年12月17日星期一

電影譯名

看罷《從風雨而飛》的"翻譯的文化",發覺部份網友認為外語片的譯名需要保留原名的含意,他們對此十分執著。筆者就持有不同的睇法。

一套商業電影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呢?當然是大收旺場,大賺特賺。這套商業電影能否成功,本身套戲的質數佔最重要的比重,同時也需要配合適當的包裝才能吸引觀眾入場觀看的。叫好不叫座的電影真是比比皆是,例如上年有套叫「遇人不熟」,筆者認為是06年最好看的電影,但這套戲的收場便是只有口碑,沒有票房。所以成功的商業電影還需要發廣告、明星卡士、製造新聞話題,和改一個合適的
戲名等等。

是否原汁原味把外語片的戲名翻譯為中文便能對票房有所幫助嗎?答案當然是否定。

例如近期大熱的恐佈片「恐懼鬥室」,英文片名是「Saw」,正確中文翻譯片名為「鋸」。你們覺得「恐懼鬥室」能給觀眾驚嚇的電影形像,還是原汁原味的「鋸」會好些呢?

翻譯電影名字除了要顧及電影的內容外,還需留意當地的文化。大家來看看中港台三地的不同電影譯名吧。


The Lord of the Ring: Two Towers
台灣片名:魔戒二 ─── 雙城奇謀
香港片名:魔戒二 ─── 雙城奇謀
大陸譯名:指环王 ─── 双塔奇谋

007: Die another day
台灣片名:007─誰與爭鋒
香港片名:007─不日殺機
大陸譯名:007系列之:择日而亡/谁与争锋

Catch me if you can
台灣片名:神鬼交鋒
香港譯名:捉智雙雄
大陸譯名:逍遥法外

Finding Nemo
台灣片名:海底奇兵
香港譯名:海底奇兵
大陸譯名:海底总动员

The passion of christ
台灣片名:耶穌受難記
香港譯名:受難曲
大陸譯名:耶稣受难记

The Day After Tomorrow
香港譯名:明日之後
大陸譯名:後天

香港譯名:多啦a夢/叮噹
大陸譯名:萬能機器貓

看《投名狀》前,大家先了解原著《刺馬案》的因由

隨著電影《投名狀》的上映,該片的情節基礎、歷史上的真實事件“張汶祥刺馬案”再度浮出水面。“刺馬”號稱“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兇手當場被捉,動機卻迷霧重重,迄今難有定論。《投名狀》表現的為兄復仇及政治陰謀,不過是歷史上眾多猜測中的兩個版本。本文詳述“刺馬案”前後經過,您不妨當一回福爾摩斯,看看能否破解這百年疑案。

-刺客交代了三點行刺動機,漏洞百齣

1870年(同治九年)8月22日,上任僅兩年的兩江總督馬新貽在箭場參加完閱射後步行回官署,剛走到官署後院門口,突然從人群中閃出一人,一邊口呼冤枉,一邊拔出匕首,刺入馬新貽的右肋。冷兵器時代的刺殺行動技術含量要求非常高,荊軻刺秦王儘管挖空心思最終還是一去不復返。可是,就在檢閱完軍隊回家的路上,在成群的親兵隨從護衛下,堂堂的兩江總督竟被一個大街上竄出來的刺客刺中了,而且刺得非常到位,馬新貽第二天就斃命了。怪不得慈禧太后接到奏報後吃驚地表示:“馬新貽此事豈不甚奇?”

更奇的還是刺客的供詞。據刺客供稱,他叫張汶祥,46歲,河南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南下寧波販賣氈帽,當過四年太平軍,其間救過一個叫時金彪的清軍俘虜。後來看到太平軍勢力不支,與時金彪趁機逃出,輾轉回到寧波,與南田海盜團夥往來親密。他交代的殺人動機有三點:一是他回到寧波後發現自己的老婆和錢財被一個叫吳炳燮的霸佔了,於是找到時任浙江巡撫的馬新貽攔轎喊冤,馬未受理。他只好到寧波府告狀,雖然要回了妻子,但是錢沒有追回來,氣急之下,逼老婆吞煙自盡,馬應該對他的不幸負責;二是他的很多海盜朋友被馬巡撫捕殺,海盜們說他最講義氣,應該殺馬新貽為朋友報仇,同時也泄私憤;三是他私自開的“小押”(重利盤剝的典當行)生意被馬巡撫明令禁止,絕了他的生路,加深了他對馬的憤恨。新仇舊恨加在一起終於使張汶祥動了殺心,一路跟隨馬新貽從浙江到了福建、江蘇,兩年之後終於找到機會將其刺殺。

這份供詞漏洞百齣,卻是官方認可的定讞,白紙黑字,簽字畫押,尚存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民間流傳的說法:為兄弟復仇?為國家鋤姦?

張汶祥刺馬不惜性命處心積慮兩年,就出於這麼簡單的動機?顯然不能服眾。因此從馬新貽被刺起,關於張汶祥的殺人動機就有很多種說法。

《清稗類抄》就蒐羅了另外兩種:一說馬新貽在合肥辦團練曾被捻軍頭目張汶祥俘虜,張久欲投清,就放了馬新貽,並連同其友曹二虎、石錦標與馬結為異姓兄弟。後馬新貽編選張汶祥的降軍為山字營,並屢立戰功,很快就升遷到了安徽布政使,對三位出生入死的兄弟卻逐漸冷淡。這時正好曹二虎把妻子接來同住,馬見曹妻美貌,不僅設法騙姦,還誣陷曹二虎“通捻”將其捕殺。張汶祥為替二虎報仇,將馬刺殺。

另一種說法是,張汶祥最初與一個叫徐弁的同是太平軍李世賢部戰士。李世賢兵敗後,徐投奔馬新貽,成了馬的親兵,張汶祥則到寧波開小押店為生。一次,張到杭州訪徐,徐密告他說馬新貽正私通甘肅回王準備反清(馬新貽是回民),回王軍隊不日將南下,江浙一帶由馬負責征討。張汶祥當場怒罵:“此等逆臣,吾必手刃之!”後又因馬新貽下令取締非法營業的小押店,張汶祥生計被斷,出於國仇私憤刺殺了馬新貽。

-“督撫不和”之說在審案過程中得到了官方討論

《清稗類抄》成書距刺馬案未久,可見這些說法產生很早,但都只在民間流傳,而馬死於“督撫不和”的說法卻得到了官方討論,此說是案件審理過程中由太常寺少卿王家璧正式提出的。

當時江蘇巡撫丁日昌之子丁惠衡犯了案子,歸馬新貽查辦。王家璧認為丁向馬“請托不行,致有此變”。他還說這個傳聞流傳很廣,而且傳播得很遠。丁日昌“本係矯飾傾險小人”,江南官員那麼多,大家偏偏懷疑他,未必是空穴來風。清廷向來鼓勵官員“風聞言事”,王家璧此舉也是人臣本分。但他的奏折當時就遭到了主審官鄭敦謹的否定,鄭認為丁惠衡的案子始終都是丁日昌大義滅親,自行奏辦,不會向馬請托,當然也不會有懷恨殺人的事。事實的確如此,況且丁惠衡當時尚未投案,未經審理,更沒有被殺頭,丁日昌恐怕不至於因為走後門不成就動了殺心。

此外,章士釗認為:“夫文祥,官文書明明宣稱洪秀全余黨,粵捻兩通,而其報仇遠因,則在南田圍剿一役。”章先生所說的南田洪秀全余黨,在張汶祥的供詞中是海盜,與太平軍毫無干係。這很可能是章先生把張汶祥參加太平軍的經歷與海盜混淆了。說張汶祥為太平軍報仇,可能性似乎不大。

-湘軍集團是元兇的說法缺乏紮實的證據

馬新貽死於湘軍集團策劃的政治謀殺案的說法起源也比較早,其中論述最全的是高尚舉的《刺馬案探隱》。他認為,在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曾國藩的湘軍實力逐步做大,成了朝廷心腹大患,於是慈禧把曾國藩調離兩江總督的位子,派馬新貽擔任,以牽制湘軍勢力。另外,馬還肩負著調查太平天國財寶去向的慈禧密令。馬的到任觸動了湘軍集團的利益,所以湘軍指使張汶祥刺殺了馬新貽。

隨著電影《投名狀》的上映,高先生觀點多次出現于報刊網路,被認為最接近真實。但是仔細閱讀完高先生的著作後,很容易就會發現他的說法難以讓人信服。如作者說湘軍將領曾給張汶祥立碑。這是一條關鍵證據,可是出處在哪呢?不註明資料來源是史書大忌。而高先生的著作還有另一大硬傷,那就是小說化。如寫欽差張之萬等三位主審官慾將案件拖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三人商議的具體情節、對話、各自表情動作,作者描繪得栩栩如生,如同親見,這顯然是一本歷史考證著作不應該有的。而細究之下,這些情節描寫竟然出自高陽的《慈禧大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兩相對照,就可知此言不虛。這就非常難以置信了,高陽先生雖然深諳清史,但是其最成功處在於小說,小說中真真假假,怎麼可以拿來做史料看呢?

此外高先生雖然指出了馬新貽死於湘軍主使的一些蛛絲馬跡,但並沒有給出任何確鑿證據,作者提出的一些理由也多經不起推敲。如慈禧密令馬新貽調查太平天國金銀的下落以及馬新貽上任前對兄長表示自己凶多吉少,這兩條關鍵證據,據作者所說,是得之於馬新貽後人,這就使其可靠性大打折扣。所以馬新貽死於湘軍的說法,儘管存在這樣的可能,但還缺乏紮實的證據。

-此案牽扯麵太廣,傳奇因素眾多,真相已被淹沒

曾國藩的幕僚薛福成曾在日記中說:“或謂必有指使之人,或有以帷薄事疑馬公者。蓋謂汶祥奮不顧死,非深仇不至此也。”

張汶祥究竟受何人指使?是湘軍、太平軍還是海盜?如說因帷薄事(男女歡合之事)被殺,似乎又陷入了“漁色負友說”,此說如此盛行,原因何在呢?張汶祥的供詞是官方捏造的嗎?為什麼供詞中張會說“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如果張與馬並不認識,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張對馬懷有如此深仇大恨?如果張與馬相識,馬的遺折為什麼說自己是被“不識姓名之人”所刺?刑部尚書鄭敦謹審完案後未及回京復命就在途中上書以病乞罷,而他14年後才亡故。是因為未審出真相,羞于做官嗎?一切都是未解之謎。

總督被刺殺本來就罕見,何況又糾結著湘軍、太平軍、捻軍海盜,甚至傳教士等眾多集團,牽扯到慈禧、曾國藩、丁日昌等重要人物,包含著反清、報仇、奪妻等諸多傳奇元素,怪不得說法蜂起、真相難求。也許正因為太受關注,世人給出的答案太多,反而將真相淹沒了。

○“刺馬案”剛發生不久就被改編成了戲文,被京劇、文明戲等各種藝術形式編演。1949年“刺馬”故事被搬上銀幕,此後在香港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其中最有名的版本是張徹1973年導演的《刺馬》。而最新版本是陳可辛的《投名狀》。

○《投名狀》中有一個情節是太平軍蘇州守將變相自殺,死於劉德華扮演的清廷將領之手,這純屬虛構。事實上,淮軍攻破蘇州時太平軍的將領是慕王譚紹光。他16歲參加太平軍,後隸屬忠王李秀成,勇敢善戰。在蘇州保衛戰中,他在議事過程中被太平天國內部的叛徒刺殺。

http://big5.ce.cn/xwzx/xwrwzhk/peoplemore/200712/17/t20071217_13942207.shtml

2007年12月4日星期二

《神探》觀後感

韋家輝所創作的變態人物,真是有一手,《大時代》的丁蟹更是他的代表作,丁蟹是一個以自己為世界中心,不斷為自己的愚行及惡行冠上各種宮殿堂皇的籍口,自以為是正義超人,事實上是壞事做盡的變態人物。「我有殺人,但我無做錯。」簡單一句對白便把丁蟹變態性格清清楚楚表演出來。

今篇網誌不是討論丁蟹有多麼的變態,是想講講由韋家輝編劇的新片《神探》。他在劇中創作了另一變態人物,是由劉青雲飾演的陳桂彬。一開場便描述陳桂彬的神化行為,用刀狂插一頭被吊起的死豬;之後又把自己裝在大皮夾中,吩咐自己下屬把它掟落樓梯。觀看完頭十多分鐘的劇情,便知這這是一套超乎現實的劇情片,不要太執著於片中荒誕的橋段了。

一開場的神化行為其實是想表達陳桂彬有異於常人的特能,他只需要模仿案中受害者的處境,就能知道誰是兇手。他還有另一特能,能夠看到別人心中的真實的性格,例如陳桂彬能看穿一名表面世故的好好先生,他的真實一面是專在別人背後講壞話的八婆。如果有些人擁有多重內心性格,在陳桂彬眼中便是一群不同性格的影像。

如果陳桂彬是正常人,他還會懂得什麼隱藏自己的異能,溶入社會。但陳桂彬是瘋癲的,他可以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給上司作為禮物。也是因為這原因,他被警方革職,也是因為這種瘋癲,造成這一套荒誕有趣的電影《神探》。

2007年11月17日星期六

《命運迷牆》觀後感

電影《命運迷牆》是由三段故事組成:

第一段故事是說一名資深記者和一名國會參議員的一段對話。由梅麗史翠普飾演某大電視台的資深記者,以真誠報導新聞真相,湯告魯斯飾演美國共和黨人氣新星國會參議員,是支持美國出兵阿富汗及伊拉克。主動單獨約開吹風會,向提供獨家猛料,美國會向阿富汗作出最新突擊計劃,希望為新計劃作出正面報導。在這一個鐘的吹風會談中,不斷遊說,指今次作戰計劃的重要性,但由於近年對反恐戰爭的民望不斷下降,需要為政府作出正面報導,爭取市民支持。帶著懷疑態度質問有否痛悔支持伊拉克戰爭、有否省思反恐戰爭是甚麼一回事時。隨即反問,傳媒同樣不遺餘力的推銷戰爭、不斷以戰爭消息及畫面刺激收視率,甚至因此獲利,傳媒可有一絲一毫的歉意?兩者爭鋒相對,互不相讓。

第二段故事是說一名資深大學政治系教授和一名有天賦的高材生的一段對話。由羅拔烈福飾演的教授問高材生為何對政治科作出放棄,高材生直言說對美國政治感到絕對失望,奸詐、欺騙、醜陋,議員為選票向對手作抹黑,一切一切使他對政治不再感到興趣。直斥其非,說:是否你日後搵大錢住大屋,但美國政府繼續腐敗無能,國會奸詐醜惡,每年幾千名美國士兵死於戰場,身為美國人的你能繼續活得開心嗎?

第三段故事是說兩名曾被羅拔烈福教導的學生,為公義為國家,畢業後便去從軍。他們正是執行湯告魯斯所說的最新突擊行動,在阿富汗前線作戰。

由於三段故事是同時間發生,電影的述事技巧便把三段故事斬件,互相穿插。鏡頭一時是記者和參議員這一段充滿機心的對話,一時又轉向教授和高材生的真誠對話,又會插入兩名熱心大學畢業生作戰時的驚險的場面。希望從故事和故事之間或人物和人物之間的反差,給觀眾有一個深刻的印象。但身為香港人的我實在難以投入,真是不大明白美國現今的政治狀況,一名參議員為何知道國家作戰計劃?在電影初期,我還以為湯告魯斯飾演美國總統布殊。在美國讀政治的學生可能前途無可限量,但香港讀政治的學生除了和所有大學生一同競爭入政府做AO外,其他的路線差不多死路一條。

2007年10月19日星期五

《兄弟》觀後感


套片內容情節實在無謂討論,但其中一段對白幾有意思:

黃日華(黃),陳奕迅(陳)

陳:你跟左哥哥咁多年,期間有冇坳撬過?
黃:咁多年黎,大家實會有唔同意見的時候。如果妥協唔到,咪跟你哥哥照辦事囉。佢始終係大佬。
陳:咁你肯服氣嗎?明知錯都照做?
黃反問陳:咁你所講的意見一定嗎?
。。。。。。。。。。。。。。。。。。。。。。。。
苗僑偉有幾句對白成日都聽見,好俗氣:

苗僑偉(苗),黃日華(黃),湯鎮業(湯)

苗:你教我做野呀,不如你做啦。

湯:XX集團一人一半。
苗:不如畀哂你啦。
湯:好呀。

黃:究竟你想點?
苗:我日後每一步都要向你交待,好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