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5日星期六

[轉貼]Inspirational Words

TitlePreview
堅持「不,不行就不行!」小護士不讓步。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國王忍不住哈哈大笑,朗聲說:「乾杯吧!果然沒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破碎的夢我把破碎的夢帶給神,因衪是我的良友!
不一樣的心情有一個男人為了參加第二天的小學同學會,特地上街買一條新長褲。
專一楚王拿著弓箭比畫了半天,結果甚麼也沒有射著。
足印「當你看見沙上只有一對足印的時候,其實那時是我保抱著你。」
四個小故事誤會—釘子—且慢下手—寬大
神說不我求神幫助我愛其他人
好像祂愛我一樣,
神說, 啊,您終於明白了。
神的旨意這時講員頓時舒一口氣,心想:「還好,神聽你的禱告,沒有聽我的禱告!」
ICQ雖然從太初我就認識你,但是,看著你的出生,心中實在欣喜,你終於有了你自己的 UIN 。
工作與事奉神不願意我們覺得被困在一個工作中,
神願意看到我們在事奉中感到興奮,並且忠心去做。
放手吧!小男孩卻說:「不行啊!爸爸,若我鬆手,我會失去一分錢啊!」
公主的髮夾國王有七個女兒,這七位美麗的公主是國王的驕傲。她們那一頭烏黑亮麗的長髮遠近皆知,所以國王送給她們每人一百個漂亮的髮夾。
公主的月亮一個生病的小公主嬌憨的告訴疼她的國王,如果她能擁有月亮,病就會好。
教授與學生「信耶穌不合科學。」一個哲學教授上課時說。
大樹與小孩那孩子坐了下來。樹就快樂。
愛的承諾愛不單是一種感覺, 更是一個承諾和決定
抖下去,踏上來原來會毀掉牠的泥土堆,竟然變成牠的拯救!
急什麼?「事情放著不做,又不會自己跑掉,急什麼?」

狂想曲:如果港鐵劃一收費

如果除了往羅湖站外,香港鐵路劃一收費,無論一個站的收費,或由東涌到柴灣的收費,都定為中間數約八蚊。這樣的改變對香港交通生態會有什麼轉變呢?

* 首先過往乘搭收費八蚊以上的巴士/小巴的乘客會盡量改搭港鐵。由於乘長程車的乘客量大幅減少,巴士/小巴公司無法再經營這些長程或過海路線的巴士班次,減輕全港九隧道及公路的交通流量,對於部份隧道或公路長期濟塞的問題即時解決。

* 所有乘短程車的乘客會放棄乘搭港鐵,巴士/小巴公司會把資源投放在短程車的路線上。這樣會造成港鐵負責運送乘客往返遠距離的地點,巴士/小巴公司便會著重於港鐵沿線接駁巴士服務。

* 香港沿線地產物業的價值差距便會減少,由過往車資及乘車時間的差距,變成餘下乘車時間的差距。

* 促進非重點的商業公司移往租金較平的新市鎮經營。

* 因車資太貴,部份天水圍居民無法尋找合適工作,這一問題會即時解決。

如果日後港鐵壟斷了所有長程車的服務,這風險是否太大呢?從過往的地鐵的服務質數來推斷,每年總會有一至兩次故障事件發生,由於有巴士及小巴作為 backup 疏通地鐵的乘客,對香港經濟活動影響不大。如果筆者的狂想成真後,港鐵一故障,所有長程的路線即時停頓,這造成香港經濟幾大打擊呢?

2007年12月14日星期五

日本政府發展援助(ODA)

由1980年代開始至今,日本政府以發展援助(ODA)的形式向中國發放低息及無償貸款推動國內基礎設施建設。日本政府對華發展援助累計涉及金額達3萬億日元,涉及232個項目。

1979年日本首相提出對華援助,正正是由鄧小平領導的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年,這不知是否巧合,還是日本政府刻意的決定。

近年中國經濟起飛,政府07年儲備已累積到高達萬七億美金,同時日本在07年對華援助只是30億美金,日本已經毋須再向中國作出金錢援助了,所以今年中日雙方達成協議,決定在明年北京奧運會召開之前,圓滿結束長達三十七年對華貸款發展援助,因此07年將是最後一年。



伸延閱讀:
維基:日本政府發展援助
文匯報:剝離情緒 回歸理性

2007年12月13日星期四

南京大屠殺七十週年

這是近月在網上大熱的歌曲,聽完後你們有什麼感想呢?

一個民族的人民這麼仇視另一民族,這是否社會健康的現象?當年德國屠殺猶太人,也是由民族仇視開始的。日本在二戰時的罪行是日本上一代的事,和現今大部份青年日本人無關。日本首相在戰後,先後兩次問中國是否需要賠償,蔣介石和毛澤東分別地代表中國人民回覆說不需要任何賠償。同時日本首相也向中國道歉了好幾次。日本在二戰後對中國的歉意,和滿清入侵中國時的屠殺相比,已經做得很不錯。

大家讓南京大屠殺返回歷史的一部份吧,就像滿清時的楊洲十日、嘉定三屠一樣。不要因南京大屠殺一事把中國變成一個民粹社會,這是百害而無一利的愚蠢笨事。


伸延閱讀:
近代中國政黨的惡行
Art of Lying 8: 南京大屠殺死亡數字的愛國謊話

為港女獻計

早前政府統計處公佈香港男女比例一系列數字,同時預測30年後男女比例進一步嚴重失衡,25至44歲適婚年齡的男女比例是664:1000。Blogger 波蘿游指出這預測背後的理據不太合理。無論如何,男女比例失衡的問題不能短期能夠解決的。大量未婚的適齡獨身少女如何應付這個大氣候呢?

坊間上,有很多人為獨身港女獻計,例如降低自己的要求、改善自己的態度、找外籍男友等等。各種不同的方法都是想辦法尋找合適的另一半。今天,筆者也獻一計,請各位港女笑納。

在發達社會中,生育下一代的成本是不低的。供書教育,課外活動,養育成人等等,所投入的時間及金錢是不菲的。另一方面,在現今社會生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都是活得不太開心,所以有不少婦夫都拒絕生育。他們只會為自己安排退休生活,享受人生。

如果你也有以上的想法,同時又找不到合適的男伴。為何不考慮找一名女伴共同渡過下半生呢?知已及好男友同樣難求,如果你的女知已也是獨身,為何不嘗試和女性談談戀愛呢?你可能會說自己沒有同性戀的傾向。在未試過前,你不要一口否定吧。以前筆者曾寫過思覺後調,有一些喜好可以後天自我調節,自我欺騙、改變過往的自己及遷就現實的。各位獨身的港女們,想一想筆者的建議吧。

以下是一段關於男女比例失衡的剪報:

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本港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女性獨身情況明顯增加,40至44歲未婚女性由1986的4%激增至2006年的16%。推算在30年後,25至44歲適婚年齡的男女比例幾乎是一男對兩女。

統計數字指出,本港已婚女性的比例在過去20年明顯下跌,25至29歲的女性人口中,1986年已婚女性佔62%,但到2006年比例已跌至31%。香港女性亦越來越遲婚,初婚年齡中位數由1986年的25.3歲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28歲。而女性獨身情況更明顯增加,40至44歲未婚女性由1986的4%激增至2006年的16%。

政府推算,30年後,每1000名女性相對男性的比率,將由去年的956名降低至709名,即男女比例是709:1000。其中25至44歲適婚年齡的男女比例失衡情況更嚴重,達545:1000。即使撇除外傭因素,2036年的男女比例為763:1000,25至44歲適婚年齡的男女比例是664:1000,同樣令人憂慮。

統計處處長馮興宏解釋,本港女多男少,主要原因是越來越多港男回內地娶老婆。他說,每年有超過2萬名港男與內地女士結婚,而這批女性日後將持單程證來港,令女性人數大幅增加,加上本港的外傭大部分是年輕女性,導致男女失衡。他說,雖然本港男性出生率比女性稍高,但越來越多男士回內地工作、娶妻,令適婚男女變成女多男少。

不過,馮興宏認為,情況並非那麼惡劣,因扣除持單程證來港的已婚女性及外傭,男女比例是880:1000。他又指出,現在講求全球化,人口流動性亦很大,建議香港女性尋找配偶時要擴闊視野,放眼全球。他並相信,香港有足夠的吸引力吸引其他外籍人士留港,可望改善男女失衡現象。

資料來源:香港商報 2007-07-17

選舉餘音

李慧玲 《神秘人介入香港選舉政治》

朱凱迪 《神秘人:續區選無間道,泛民如何輸掉一個選區?》

2007年12月12日星期三

人間有情

某段時期,筆者是網上財經討論區的常客。當時筆者發覺有一怪現像,每逢有一些和綜援相關的新聞轉貼時,實有為數不少滿腦子只是搵銀的冷血人士,向綜援人士大力鞭撻,不會理會他們的死活。筆者往往忍不住口反駁指出有七成以上的綜援人士是老弱傷殘,難道當你們生活富足的同時,忍心聽見及看見一單又一單的慘案在社會上發生嗎?筆者還記得其中一位表表者名叫"脫苦海",刻意在此開名是想向大家說說,不要以為在網上便可以胡亂地無的放矢,他們的冷血言論大家是會記得,日後需要付出代價的。

幸好,這一批冷血人士在社會上只屬於少數。近日社會各界、各商業機構對弱勢社群十分關注,不但出錢,更主動出力幫助弱勢人士自力更生。大家來看看近三四日有關於天水圍的新聞,真是人間有情:


( 明報 12月11日 09:05PM) 大家樂天水圍聘500人 專車接載市區上班
( 星島日報 12月11日 08:54AM) 天水圍招聘會提供七百空缺
( 星島日報 12月10日 09:30PM) 商界倡藉旅遊搞活天水圍
( 明報 12月10日 09:05PM) 美容院主席擬天水圍辦託兒 出身破碎家庭 盼助在職父母
( 明報 12月09日 09:05PM) 旅業界倡建水療度假村
( 明報 12月09日 09:05PM) 遊戲展入城聘臨時工 吸引1300人 毋須經驗 專車接送包午膳

2007年12月11日星期二

美國在二戰時的佈局

歷史書記載,日軍突襲珍珠港,激起美國的民憤,繼而向日本宣戰。

戰後對當時情報的分析已經確定,當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在事前已收到了密電知道關於日軍的突襲的情報,有陰謀論估計羅斯福刻意讓日軍炸珍珠港,促使日後美國向日本宣戰。

而日軍炸珍珠港這一步也可能是美國的精心佈局。美國當時向日本禁運石油、礦物、橡膠等戰略物資。在日本缺乏原料支援下,美國開始對華作物資支援,使日本陸軍在中國戰事上愈加困難,分化日本陸軍部和海軍部之間的矛盾,繼而陸軍部強迫海軍部必須對整體戰爭有所貢獻,向美國作出攻擊。

其實中國本身也是產油國,為什麼日本不嘗試在中國自行開發石油呢?這也是美國的騙局,在1920年時,美孚公司往中國,勘探在地底下的石油位置,不久後發現了大慶油田。但美國政府禁示美孚向外如實公佈,反而要求美孚對外宣稱中國是「貧油國」。當時日本也曾在中國勘探尋找石油,但只在美國人沒有勘探過的地方勘探,日本人萬萬估不到墮入美國一早設定的佈局了。

如果日本人能預先洞察美國以上任何一個戰略佈局,日本很大可能不會因為美國禁運石油而決定偷襲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便會改寫。

2007年12月10日星期一

無民主便無民生?



陳太在會議堂上說:「「民主同民生是不能分割的,無民主,無公義,弱勢社群得不到照顧。」其實陳太這一句在邏輯上是錯誤的。港英政府年代並沒有民主,但的確有民生的。

很多人用1967年作為香港民生發展的轉淚點,因為香港在1967年出現六七暴動,港府認為暴動的發生是因為政府忽略工人權益,官民之間並沒有良好的溝通渠道。之後繼任的麥理浩港督大力推行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十年建屋計劃、發展新市鎮、興建地下鐵路、居者有其屋、九年免費教育及成立廉政公署等等。從香港這個例子,証明「無民主是可以有民生的」。

陳太當時應該這樣說:「民主是保障民生的最佳方法。」因為任何成熟民主的國家,為了選民手上的一票,一定積極地關注民生問題,所以「有民主,便有民生」。

相反,獨裁國家是「無民主就不能保障民生。」如果遇到一名好領導,他可能關注民生問題,例如港英時代的香港。但如果在位是一名不稱職的領袖,忽視民生問題,市民也無計可施,例如北韓。最慘的情況是國家內部爭權及發生內戰,不要說民生問題了,生命分分鐘也不能受到保障,例如緬甸。

三民主義的民生主義

今朝黃永、潘小濤在《在晴朗的一天出發》節目中,對梁振英撐曾德成一事口誅筆伐。兩主持為了指出梁振英所說「有人將民主“拉到落”民生發展,是將民主的層意貶得太低太低」是錯誤,引用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作為反駁。三民主義是以民族、民權、民生作為要點,當中民權包括有選舉權。兩位主持用了不少時間討論三民主義,好像把三民主義看作可蘭經一樣,有最終解釋權。我覺得非常好笑,此民生不同彼民生呀

兩位主持可能不知三民主義中的民生是什麼,這個民生主義和陳太所說的民生真是差天共地。讓大家看看維基甚樣說民生主義:

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有兩個,一為平均地權(實行耕者有其田),二為節制資本(私人不能操縱國民生計)。 ...

....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思想,本具有濃烈的社會主義色彩,例如他在民生主義第二講便提到「...民生主義究竟是什麼東西呢?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就是社會主義。所以我們對於共產主義,不但不能說是和民生主義相衝突,並且是一個好朋友,主張民生主義的人應該要細心去研究的。」「共產主義既是民生主義的好朋友,為什麼國民黨員要去反對共產黨員呢?這個原因,或者是由於共產黨員也有不明白共產主義為何物,而嘗有反對三民主義之言論,所以激成國民黨之反感。但是這種無知妄作的黨員,不得歸咎於全黨及其黨中之主義,只可說是他們個人的行為。所以我們決不能夠以共產黨員個人不好的行為,便拿他們來做標準去反對共產黨。」但因國民黨政府遷台之後,力行反共產主義、反社會主義的國家政策,雖然打著是發揚、擁護三民主義的旗號,對其中左傾的部份,採取模糊帶過的方式,使民生主義真正的精神,反而更顯得模糊不清。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是東抄西湊,自相矛盾,思想極度混亂的產物,更加沒有在歷史任何時期成功落實過。其實三民主義的地位和儒學一樣,現在只剩下歷史參考的價值,並沒有任何實質的用途。

要反駁梁振英所說的廢話,只需指出他的邏輯謬誤便足夠。請兩位主持不要以三民主義作為最後對與錯的標準吧。

謠言是否止於智者?

現今的市民能夠接受教育的機會,是比幾百年前或幾千年前的市民為高,相信無論學識或見識都是比前人更聰明。但很多在坊間傳流的謠言,經過很多年後,慢慢被錯以為是事實,並不會止於智者的。例如瓦特並不是看到蒸汽把水壺蓋升起,從而得到啟發發明蒸汽機、華盛頓並沒有斬下櫻桃樹、諸葛亮的空城計也是在小說才會出現。

近日看見某文章說「小人的影響力只限制在小人的圈子裡,不會影響大局的,就如幾天前的選舉一樣。」這一句也是毫無根據的,小人的影響力不會只限制在小人的圈子中。又舉例,近期台灣的高雄市市長選舉,代表泛綠的候選人陳菊在投票前夕,深夜十一點五十分召開記者會指「黃俊英賄選被抓到了」的失實報導,最後投票結果對手黃俊英以1114票的微小差距落敗,因謠言敗選。陳菊好明顯是小人,她抹黑行動的影響力只為了在投票當日誤導選民,勝出後就「過左海便是神仙」。陳水扁的鎗擊案又是另一例子。

2007年12月9日星期日

法國留學生

今日閱讀陶傑的星期天休息《警惕一個偏激亂世的重臨》,文中說「幾個在法國留學的高棉知識分子,為了一種激越的“理想”,不惜把他們的民族做最殘酷的實驗,去過金邊的赤柬罪惡展覽館的遊人,都難以忘懷噩夢般的骷髏展覽。」

使筆者聯想起,上幾星期看了另一篇文章,石齊平教授說:「鄧小平17歲時,曾遠渡重洋,赴法國留學,浸淫在這個國家期間,他對市場經濟深有體會。」

在二十世紀初的法國,共產主義或市場經濟兩者中,那一種知識留學生們比較容易向往?究竟誰是誰非呢?

這位石教授的說話當然錯得好離譜,當年鄧小平在法國認識無產階級,學習共產主義,同時加入了共產黨。如果鄧小平覺得市場經濟是優於共產主義,點解會捨棄資本主義,加入共產黨呢?

在筆者記憶中,鄧小平對資本主義改觀是很後期的事。他經歷過計劃經濟的失敗及恐佈的文革,幾經辛苦才能重登領導人的地位。在1979年出訪美國時,看見美國城市井井有條的繁榮景象,這時才醒覺改革開放才是硬道理,中國才重新走回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