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路經某間書局時,終於找到《貨幣戰爭》一書了。此書在網上廣泛討論,譽毀參半。再看看書價只需五十多塊,就忍不住買下來。剛剛在回家車程中,看了約兩小章節,心想又中招,買了一本爛書。
《貨幣戰爭》的頭兩章是主要描述十七、十八世紀的世界經濟,作者將商業銀行家化身為一個無所不能的魔鬼,世上大部份的重要事件都是他們從中作惡,例如美國在開國年代時,愚蠢地把中央銀行關掉,使美國貨幣量供應不足,導致國內經濟出現衰退。作者說這是歐洲銀行家從美國抽掉資金的錯。在美國衰退時,歐洲銀行借貸給美國當地作基礎建設。當美國發現巨大金礦使經濟起死回生後,作者又說銀行家貪婪地用低廉的價錢預先吸納美國的優質資產。這些所謂資產便是早前買入美國各機構的債券。南北戰爭也是銀行家在背後煽動。心想,如果別人國家的內戰是這麼容易煽動,美國就不需要每年花費千億美金攻打伊拉克了。
作者書中的陰謀論背後的理據薄弱得難而使讀書信服,看得十分不是味道。難怪上年度,此書在中國某網站舉行的爛書榜是榜上有名。
2008年1月28日星期一
《貨幣戰爭》爛書一本
發佈者:
賭徒
於
星期一, 1月 28, 2008
7
留言
標籤: *讀後觀感*
2007年12月26日星期三
投名狀是為中共六四屠殺開脫(續)
以下是在維基中關於清軍圍蘇州太平軍的歷史真相:
1863年十月,李鴻章親視師(攻蘇州),以砲毀之,城賊爭權相猜,謀反正,刺殺譚紹光,開門納軍。歷史真相是太平軍內訌,蘇州太平軍守領譚紹光被他的部下謀殺。李鴻章在蘇州殺降一事是沒有什麼拯救一百萬南京平民作為理由的,並無把殺降偉大化的。
納王郜永寬等[四王]、[四大天將],他們素不服主帥譚紹光。便與戈登、程學啟(淮軍將領)暗中約定郜謀殺譚紹光取其首級並獻蘇州降清,戈、程且承諾保證郜及投降部眾性命,並給副將以上清軍官職,賞賜郜永寬二品武官職。
李秀成於譚遇害前兩天,至蘇州忠王府召集守城眾將,見眾將神色有異,心知有叛逆,李對譚說需防叛,譚不信,李當夜即翻出城牆走脫,譚於次日即遇害。
蘇州殺降事件:城降後李鴻章以[約降事,他不知情]為由,殺害所有郜永寬等[四王]、[四大天將]及一半太平軍數千人,戈登憤極,攜手槍至李帳理論,李聞訊早躲開,戈朝李座射擊數槍忿忿離去。
龐青雲殺降明明是瘋狂的行為,但在戲中就表現出冷清理智。相反,趙二虎維護四千名太平天國降兵,言而有信及人道的行為,就在戲中被抹黑成為以橫蠻,燥狂及大叫的態度力辯反對殺降。陳大導再找形像正氣的李連杰飾演龐青雲,刻意地以理智和橫蠻作對比,把殺降的罪行合理化。
淮軍士兵冷血地向手無寸鐵的降兵發箭時,在陳大導的演釋下就變成一班士兵忍著淚,逼於無奈地以大局為重,每發一箭都是痛苦的行動,仿佛是傷在你身,痛在我心。刻意把歷史曲解的一場戲,得出來的效果是十分"成功",不少影迷認為龐青雲是以大局為重,是被逼殺人的。
鄧小平當年在六四時決定屠城,明明是瘋狂的行為,也可以說成冷清理智的決定。趙紫陽力辯反對清場,同樣可以被抹黑成為橫蠻無理。解放軍殺學生時是食了藥,紅了眼,確保不會陣前叛變,請不要作故事說他們是痛苦無奈,不忍下手的行動吧。
。。。。。。。。。。。。。。。。。。。。。。。。。。。。。。。。。。。。。
有兩位大學教授認為龐青雲是「以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這句是在此看見的。
當年毛澤東便是精通此道,不為私利,真心建造一個新中國(以菩薩心腸),短時間殺了七十多萬名阻礙新中國發展的左派人士(行霹靂手段)。
真希望這兩位大學教師再補充一下,在《投名狀》甚樣彰顯「以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的道理。
在筆者眼中,這不是霹靂手段,這是行魔鬼手段!
發佈者:
賭徒
於
星期三, 12月 26, 2007
4
留言
2007年12月25日星期二
投名狀是為中共六四屠殺開脫
由李連杰,劉德華及金城武主演的《投名狀》,劇中有一幕關於屠殺蘇州城中四千名降兵的劇情,筆者觀看得實在很不開心。
主角龐青雲(李連杰 飾)帶領四千名淮軍攻打蘇州城,蘇州城內也有四千多名太平軍駐守。圍城多月後,雙方都已糧盡。龐青雲四出借糧,最終和某清朝高官私定協議,這名高官可以借出十日糧給淮軍,但需要龐青雲同時攻陷太平軍另一據地南京。另一方面,龐青雲結拜兄弟趙二虎(劉德華 飾)不忍心看見自己部下捱餓,決定獨自入城勸降,結果成功而回,四千多名太平軍棄械投降。
龐青雲帶同糧食返回軍營時,戰局已經另一番境象,現在多了四千名餓瘋了的降兵,他們也需要糧食。龐青雲手上只有夠四千名士兵食十天的糧食,同時他需要遵守清朝高官的協議,十天內攻打南京城。他沒有足夠軍糧養活這班降兵,如何是好呢?
龐青雲便用南京有一百萬名平民需要他們拯救作為借口,不惜陷二虎於不義,屠殺四千太平軍降兵。這情節是否似曾相識?在18年前,秋夏之間,中共以穩定中國十二億人民為借口,六四時屠殺兩三千名學生。
龐青雲一開場表明他是敗軍之將,他憑什麼有必勝的把握在十天內打贏南京的太平軍?所謂拯救一百萬平民,是由太平軍統治下重歸清朝統治嗎?龐青雲有沒有考慮這一百萬名平民是否甘於受清朝統治?可能他們十分安於現狀呢。實際上是龐青雲為了一己之利,就白白犧牲四千名人命。
在劇中,由金城武飾演的三弟,重覆重覆地說龐青雲的決定是對的,陳可辛,你究竟想表達什麼道理,你覺得有東西可以凌駕人道主義之上嗎?人命可以任由第三者私念所犧牲嗎?你還有腰骨嗎?為了電影公司利益,向中共叩頭,把黑說成白,這麼無恥之劇情都拍得出。
發佈者:
賭徒
於
星期二, 12月 25, 2007
5
留言
2007年12月9日星期日
法國留學生
今日閱讀陶傑的星期天休息《警惕一個偏激亂世的重臨》,文中說「幾個在法國留學的高棉知識分子,為了一種激越的“理想”,不惜把他們的民族做最殘酷的實驗,去過金邊的赤柬罪惡展覽館的遊人,都難以忘懷噩夢般的骷髏展覽。」
使筆者聯想起,上幾星期看了另一篇文章,石齊平教授說:「鄧小平17歲時,曾遠渡重洋,赴法國留學,浸淫在這個國家期間,他對市場經濟深有體會。」
在二十世紀初的法國,共產主義或市場經濟兩者中,那一種知識留學生們比較容易向往?究竟誰是誰非呢?
這位石教授的說話當然錯得好離譜,當年鄧小平在法國認識無產階級,學習共產主義,同時加入了共產黨。如果鄧小平覺得市場經濟是優於共產主義,點解會捨棄資本主義,加入共產黨呢?
在筆者記憶中,鄧小平對資本主義改觀是很後期的事。他經歷過計劃經濟的失敗及恐佈的文革,幾經辛苦才能重登領導人的地位。在1979年出訪美國時,看見美國城市井井有條的繁榮景象,這時才醒覺改革開放才是硬道理,中國才重新走回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之路。
發佈者:
賭徒
於
星期日, 12月 09, 2007
3
留言
標籤: *讀後觀感*
2007年11月18日星期日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續)
有不少書評都把《槍炮、病菌與鋼鐵》和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作比較,小弟從來沒有讀湯因比的大作。既然他部份理論被後人推翻了,我想只看《槍炮、病菌與鋼鐵》便足夠了,它真是一本非常好看的書。
《槍炮、病菌與鋼鐵》有點像黃宇仁的《萬歷十五年》,《萬》是解讀明朝在萬歷年代的情況,《槍》就解讀整個人類發展史。當然,《槍》嚴謹程度比《萬》好得多。黃宇仁曾寫《大歷史》解釋中國三四千來年的發展,完全不被外國歷史學家接受。相反《槍》當年一出就技驚四坐,得到很多學者認同,後期更獲文學大獎。
發佈者:
賭徒
於
星期日, 11月 18, 2007
3
留言
標籤: *讀後觀感*
2007年11月17日星期六
《命運迷牆》觀後感
電影《命運迷牆》是由三段故事組成:
第一段故事是說一名資深記者和一名國會參議員的一段對話。由梅麗史翠普飾演某大電視台的資深記者,以真誠報導新聞真相,湯告魯斯飾演美國共和黨人氣新星國會參議員,是支持美國出兵阿富汗及伊拉克。湯主動單獨約梅開吹風會,向梅提供獨家猛料,美國會向阿富汗作出最新突擊計劃,希望梅為新計劃作出正面報導。在這一個鐘的吹風會談中,湯不斷遊說梅,指今次作戰計劃的重要性,但由於近年對反恐戰爭的民望不斷下降,需要梅為政府作出正面報導,爭取市民支持。梅帶著懷疑態度質問湯有否痛悔支持伊拉克戰爭、有否省思反恐戰爭是甚麼一回事時。湯隨即反問梅,傳媒同樣不遺餘力的推銷戰爭、不斷以戰爭消息及畫面刺激收視率,甚至因此獲利,傳媒可有一絲一毫的歉意?兩者爭鋒相對,互不相讓。
第二段故事是說一名資深大學政治系教授和一名有天賦的高材生的一段對話。由羅拔烈福飾演的教授問高材生為何對政治科作出放棄,高材生直言說對美國政治感到絕對失望,奸詐、欺騙、醜陋,議員為選票向對手作抹黑,一切一切使他對政治不再感到興趣。羅直斥其非,說:是否你日後搵大錢住大屋,但美國政府繼續腐敗無能,國會奸詐醜惡,每年幾千名美國士兵死於戰場,身為美國人的你能繼續活得開心嗎?
第三段故事是說兩名曾被羅拔烈福教導的學生,為公義為國家,畢業後便去從軍。他們正是執行湯告魯斯所說的最新突擊行動,在阿富汗前線作戰。
由於三段故事是同時間發生,電影的述事技巧便把三段故事斬件,互相穿插。鏡頭一時是記者和參議員這一段充滿機心的對話,一時又轉向教授和高材生的真誠對話,又會插入兩名熱心大學畢業生作戰時的驚險的場面。希望從故事和故事之間或人物和人物之間的反差,給觀眾有一個深刻的印象。但身為香港人的我實在難以投入,真是不大明白美國現今的政治狀況,一名參議員為何知道國家作戰計劃?在電影初期,我還以為湯告魯斯飾演美國總統布殊。在美國讀政治的學生可能前途無可限量,但香港讀政治的學生除了和所有大學生一同競爭入政府做AO外,其他的路線差不多死路一條。
發佈者:
賭徒
於
星期六, 11月 17, 2007
2
留言
2007年11月4日星期日
槍炮、病菌與鋼鐵
久聞這本書的大名,但遲遲都未有機會閱讀。近日終於買下這本好書回家細讀。
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是由於他一名好友的一條問題啟發。「為什麼近代明文及科技是由歐洲發展出來的,再傳給非洲,亞洲及美洲等地。為何不是由其他地區發展出來。」
作者為了解答這個問題,進修以下一眾學科:人類遺傳學、分子生物學、農作物及其原始野種的生物地理學、家畜及其原始野種的行為生態學、人類病菌及有關動物病菌的分子生物學、人類疾病的流行病學、語言學、對所有大陸和主要島嶼進行考古研究、以及對技術、文字和政治組織的歷史研究。
作者綜合以上的學說清楚地解答這條問題,答案是使讀者信服,能為人類發展史給一個「接近終極真相」的解答。
發佈者:
賭徒
於
星期日, 11月 04, 2007
0
留言
標籤: *讀後觀感*
2007年10月21日星期日
陶傑 (星期天休息:極端世代的百年狼煙)的讀後感
星期天休息:極端世代的百年狼煙
很多國家背負著根深蒂固歷史文化包袱,不肯承認自己本土文明和現今西方民主制度相比是次等的,如用外力向它們強行施加西方民主制度,往往造成新的災難開始。美國政府處理伊拉克事件上,就是誤解民主是靈丹妙藥,認為能藥到病除。把自己認為好的一套,強行加於別人身上,最後自食苦果。
美國在亞洲中的聯盟國日本及韓國,它們能在近代推行民主如此順利是因為它們的文化並不是由本土原創,是學習中國的儒家思想變化而成的。由學習儒學改為學習西方文明,期間所遇的阻礙及傳統人士的反抗當然會比較細,民主進程也會比較順利。
中國為了除去自己的文化餘毒,經歷了百多年來文化大清洗,由民國時期的五四運動到文革十年,把自己根深蒂固的儒學思想打得個稀爛。在現今社會,除了當年老董還以儒治港外,相信大部份有理智的中國人也不會把次等的儒學套用在自己日常生活上,只會視它為古舊的歷史作為研究。
辛辛苦苦把中國歷史文化包袱除去後,共產主義又無法成為主導,取而代之便是近年的民粹主義。中國憤青敵視西方,不大認同也不會相信西方民主制度是現今先進的社會文明。中國百年來的民主發展一波十幾折,幾時才能看見民主的一天呢?
發佈者:
賭徒
於
星期日, 10月 21, 2007
0
留言
2007年10月19日星期五
《兄弟》觀後感
套片內容情節實在無謂討論,但其中一段對白幾有意思:
黃日華(黃),陳奕迅(陳)
陳:你跟左哥哥咁多年,期間有冇坳撬過?
黃:咁多年黎,大家實會有唔同意見的時候。如果妥協唔到,咪跟你哥哥照辦事囉。佢始終係大佬。
陳:咁你肯服氣嗎?明知錯都照做?
黃反問陳:咁你所講的意見一定嗎?
。。。。。。。。。。。。。。。。。。。。。。。。
苗僑偉有幾句對白成日都聽見,好俗氣:
苗僑偉(苗),黃日華(黃),湯鎮業(湯)
苗:你教我做野呀,不如你做啦。
湯:XX集團一人一半。
苗:不如畀哂你啦。
湯:好呀。
黃:究竟你想點?
苗:我日後每一步都要向你交待,好冇?
發佈者:
賭徒
於
星期五, 10月 19, 2007
17
留言
2007年8月30日星期四
德國:久分重合的歐洲大國
這是一本歷史書,是我近期搭車或臨睡前所看的一本小書,全書共有二百多頁,由一名中國學者范軍所編寫的。
本書內容主要講在二戰後德國被英美法蘇四國把它一分為四,之後聯邦德國(西德)及東德是什樣形成,柏林牆的建立,兩德關係解凍,到最後走上統一之路。
本書最令人津津樂道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引証自由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更為優勝。大家都是德國日耳曼人,只是兩地的經濟制度不同就改變了兩批人的生活水平。當合併後,聯邦德國為東德改造所遇到的困難,也是本書有趣之處。
發佈者:
賭徒
於
星期四, 8月 30, 2007
0
留言
標籤: *讀後觀感*
2007年8月27日星期一
俄羅斯人和中國人看人的方法不一樣
最近還是清近在書展時買回來的書本,正在閱讀《千秋功過憑誰說 - 從戈爾巴喬夫到耶爾津》 關愚謙 著
文中有位中國籍的蘇聯作曲家左貞觀說:「俄羅斯人和中國人看人的方法不一樣,觀念也不同。中國人喜歡穩重、少說話、四平八穩、少出風頭的人,而俄羅斯人就喜歡耶爾津那種愛衝、敢闖、亂說話、但又直率的性格,他可以隨時犯錯誤,只要隨時改正就行,不少俄人就喜歡這個勁兒。」
大家認同關於中國人看人的觀念那部份嗎?
發佈者:
賭徒
於
星期一, 8月 27, 2007
0
留言
標籤: *讀後觀感*
2007年8月25日星期六
前美國國務卿鮑威爾談處世之道
總 是 試 著 不 去 惹 惱 任 何 人 , 或 試 著 讓 所 有 人 喜 歡 你 , 只 會 讓 你 變 得 越 平 庸 媚 俗 。
And,
"...gaining respec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being liked, and performanc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opularity."
— — 前 美 國 國 務 卿 鮑 威 爾 談 處 世 之 道 。 《 鮑 威 爾 成 功 領 導 手 冊 》
我並無睇過《鮑威爾成功領導手冊》,但我深信鮑威爾說這一句說話只是為他在美伊戰爭時,美國不理會聯合國反對,單方面向伊拉克出兵的自我申辯。我還記得當時觀看電視畫面,鮑威爾在聯合會議中被德法兩國代表圍攻,他發脾氣地無依從預先所寫的讀稿即時反駁的場面。
如果到了領導的級數,他的金句也許有它的道理。但如果是一位普通員工,無論如何天資聰敏,也需要別人給機會他表現出來,才可以發圍上位的,得罪人多往往使機會流失。
發佈者:
賭徒
於
星期六, 8月 25, 2007
1 留言
標籤: *讀後觀感*
2007年8月23日星期四
美國第三十任總統喀爾文‧柯立之的一段說話
copied from 彭浩翔的 blog 文
http://hk.myblog.yahoo.com/jw!iWRebA6aHxS.Hy3yHvmZeSRYoew-/article?mid=757&fid=-1
美國第三十任總統喀爾文‧柯立之的一段說話:
「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取代毅力。才幹也不可以,懷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無成的天才也到處可見;教育也不可以,世界上充斥著學而無用、學非所用的人;只有毅力和決心,才能無往而不勝。」
發佈者:
賭徒
於
星期四, 8月 23, 2007
0
留言
標籤: *讀後觀感*